尊龙1080p超清壁纸
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尊龙1080p超清壁纸 > 产品展示 > 葛剑雄丨上海居,大不易

葛剑雄丨上海居,大不易

2025-01-24 17:51    点击次数:84

去年,我与一位即将毕业的博士生讨论他的去向,他明确告诉我不会考虑留在上海工作:“上海房价那么贵,要是留在上海,这一辈子就得为一套房子打工了。”的确,连我们学校附近的房价已经到八九千元一个平方米了,对每月最多两三千元收入、千元左右房贴的年轻人来说,趁早逃离显然是最好的选择。就连学校计划引进的高级人才,也已将拥有自己的住房作为主要因素。像我们这样已经完全实行货币化分房的单位,原来确定的数十万元的购房补贴已经严重缩水,而一些还保留部分福利分房的单位,却能提供一套实实在在的住房,自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就连财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也得考虑房价(包括房租)飞涨的因素,一部分不愁声誉不足并且已在上海站稳脚跟的公司,纷纷将总部或办公处从黄金地段迁往租金相对低廉的近郊。根据报道,GE(美国通用)的一个集团从南京西路迁至漕河泾,就节省了60%的房租。与此同时,急于提升社会形象的机构继续进军房价昂贵的写字楼,照样升级换代。作为上海新地标的“世界最高楼”(绝对高度虽已略低于台北101大楼,但有效利用净高仍居首位)在停顿多年后终于拔地而起,层层攀高。在建的高楼豪宅依然随处可见,相关的广告依然铺天盖地。的确,如果以香港、东京、纽约的顶级房价为标准,上海的同类房价还是低的,人们似乎不必为这类巨额投入担忧,再说它们本来就不是为普通百姓建的。

任何改革开放以前在上海居住过的人,都承认近年来上海人居住条件的改善。一些有幸享受福利分房、计划动迁、在房改中捷足先登或在房价上涨中得风气之先的人,今天的住房与以往已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已经住上了当初想都不敢想、想也想不到的大房“豪宅”。像我们单位一些年轻人,凡是在三四年前以每平方米三四千元的价格按揭购房的,尽管还得有一二十年的还贷期,却基本能安居乐业了,只是懊悔买得小了一些。从上海户籍人口的人均住房面积已经增加到近二十平方米看,相当一部分上海人的居住条件的确有了很大改善。不过,没有赶上末班车的人,新移民,残存的棚户区中的居民,退休下岗已久的人,只能望房兴叹。有些人既寄希望于拆迁,又怕不得不迁往远郊。

除了淮海路、南京路等中心商业区依然是黄金宝地,西区的花园洋房和高级公寓区风韵犹存外,一些传统的“上只角”和改革开放前新建的住宅区已风光不再。石库门房子、新式里弄、新工房早已相形见绌,就连到上世纪80年代末还令人羡慕的大学宿舍区,如今已越来越像养老院和出租房。像我们大学校区旁的成片宿舍,不少房子已经在房改后易手,留下的大多是退休教师和由他们照料的孙辈,或是租房暂住的进修教师、留学生、研究生或考研生。就连最早成为台商和外商聚居区,侨属、富人或阔二奶集中的虹桥、古北地区,也已有人陆续迁往更新形成或尚未成形的富人豪宅区,浦东、松江、闵行的别墅区正在改变上海的富豪分布地图。

不过总的来说,上海的居住重心还是沿着地铁1号线由市中心向西南方向扩展的,这不仅是由于地铁1号线的建成和延伸最有效地沟通了市中心与西南郊的联系,还由于比较齐全的公用设施和多数公务员的住宅也是这样分布的。所以到目前为止,东北和其他方位的发展还不能与西南相比,缺乏陆路交通线的中国第三大岛崇明更无法望其项背。

市中心区和新建改建的副中心区,随着一幢幢摩天高楼的耸起和成片新建筑的出现,昔日的城市景观已经荡然无存,空壳化的迹象已经出现,一些刻意保留或复制的旧街老巷大多毫无人气,作为重点打造的多伦路文化街远没有新天地那样的熙熙攘攘和滚滚财源。

由于上海这几年的变化实在太快,不仅印制的地图得随时更新,也难以形成较稳定的居住地图或建筑分布图。无论房价如何起落,一般上海人离富裕城市的居住水平差距尚远,所以这样的变动时期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但政府的规范、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无疑会起重大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2006年3月2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